01
基本情况
惠州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为“学校”)创建于1998年,是一所市直属全日制学校。2024年,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发起的首批“中国-东盟千校携手计划”项目学校,成为广东省内唯一一所入选此项目学校名单的中职学校。
学校位于惠城区金山新城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毗邻马安政府与利元亨智能装备产业园。距高速路口3分钟,高铁、机场仅20分钟车程。
02
开设专业
围绕“立足惠州,做强健康民生、做优体育艺术、做深工科”的专业建设思路,学校设有健康民生系、护理医药系、计算机与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德体劳艺系、职教高考升本部、职普融通升学部、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五系二部二院”),开设中西面点、美容美体艺术、护理、药剂、民族音乐与舞蹈、运动训练、计算机应用、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电子商务等27个热门专业,旨在培养更多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未来,学校还计划增设无人机操控等新兴专业,进一步拓宽专业覆盖面,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03
办学特色
学校践行“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以及“无运动,不现代”的共生理念,深化“教育+培训+产教”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中高本企共同体”,坚持“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办学宗旨,确立了“技能为重,升学为主”的办学方略,推行“一业一品”,实施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全过程,形成了“12345”校园与办学特色。
(一)技能提升有平台
学校建有总计面积超过 10000 平米的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可以很好的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技能竞赛、创业创新以及部分专业的真实生产等功能。此外,学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产教融合发展路径,创新推出了系列举措:
成立产教集团,打通产教融合堵点
为打破产教融合壁垒,构建完备的产教融合体系,学校成立了广东现代产教集团管理有限公司,并在园区外围精心布局商业共同体,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经济效益,更为“双师型”教师培育提供支撑,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提供平台。
推行“一业一品”,助力产教融合落地
“一业一品”,即每一个专业观看一部职业电影、开设一个学生社团、遇见一位好的老师、完成一次企业研学、孵化一项产教融合品牌、协同一家校企深度合作单位、联动一批校外实习就业企业、开展一次专业成果汇报展示、树立一名优秀毕业生典型。学校通过点、线、面的方式,建有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产教品牌,其中中西面点专业孵化“学心日记”品牌,幼儿保育专业配套“现代拾光牧场”亲子园,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创立“现代李广”汽车服务中心实体,中医护理专业建设“荟缘堂”理疗养生馆……实现社会、行业企业、学校资源、人员、技术、 管理、文化等全方位实质性深度融合。
(二)学生升学有通道
新时代中职学校教育发展已经过渡到“就业与升学并重”的双导向。为畅通中职生的升学通道,学校提供了四条升学路径。
01
高职高考 -- 乾坤未定,机遇无限
基于“专业+文化基础+技能+志愿填报”的人才培养思路,学校的护理、计算机应用、艺术设计与制作、机电技术应用、法律事务等多个专业方向开设有“3+证书”高考班,以语、数、英三门基础文化课为主,再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志愿配套“X证书”专业培训课程,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精准的升学方向。
02
职普融通 -- 进可攻,退可守
职普融通高考班融入三年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学生管理、教学进度、考试安排均按照普通高中同步进行,三年后,符合高考报考条件者可参加全国普通高考和“3+证书”冲刺全日制本科大学。学生在学校注册中专学籍,既学技能又学高中文化,拥有冲刺普通高考和高职高考的“双机会”。
03
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
-- 中高无缝,精准升学
计算机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护理、计算机平面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六个专业开设有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班,其中计算机应用专业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高职院校对接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护理专业高职院校对接广东南方职业学院;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专业和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高职院校对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04
出国留学 -- 放眼世界,逐梦国际
2024年9月,学校与泰国博仁大学合作开办的中泰国际合作本科班顺利开班。目前,学校已与泰国的皇家理工大学、博仁大学、德国的柏林护理学院达成了合作意向,与俄罗斯的大学也在积极接洽中。
(三)全面发展有抓手
1、无运动,不现代
体育是最好的教育,学校建有室内体育馆、游泳馆、小球馆、能同时容纳16000人的体育场,篮球场17个,羽毛球场12个,标准足球场2个,网球场1个,健身房和力量房3个,室内羽毛球、乒乓球馆1座、规划建设100米障碍跑道、溜冰场、攀岩墙等。开设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试点将公共体育课由2课时/周增至3课时/周,同时将游泳、定向运动、八段锦等项目纳入学生体育必修课程。
2、全方位开展“活动育人”
学校开设40多个学生社团,为学生个性、特色和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在体验式、参与式的学习及活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习习惯、健康生活、审美情趣与艺术表达。此外,学校还把纪律整顿活动和劳动实践教育特色课程融入到学生的成长与习惯养成中,助力学子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3、打造“四声五味”校园
“四声”,即心声、书声、歌声、笑声;“五味”,职业味、企业味、惠州味、文化味、人情味。学校通过榕树下排忧信箱、拾心花园、素质积分银行、口袋诗词、诗词游园、现代合唱、国潮国风日、星期市场、草地灯光音乐会、礼悦成人等系列品牌项目或活动,使学生“说出来” “动起来”,提高学生精气神,让四声校园声声入耳、五味办学味味于心。
(四)教师队伍有保障
1、定位有方,构建校、师、生共同体
学校遵循“三重四位”的发展理念:学校被定位为校园、产业园、文化园和公园;教师被定位为教师、师傅、员工和产教公司的股东;学生被定位为学生、顾客、学徒和产教公司的生态合伙人。此外,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职业味,在统筹管理大前提下,鼓励专业教师兼职兼薪、创业创新。
2、举措有力,教师走向成长自觉
基于“学校的办学主体是教师,教学主体是学生”的认知,学校高度重视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制定了教师职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及“青蓝工程”等系列举措,深入实施“教职工学历、职称、技能提升,双师型队伍建设,名师、名班主任培养,国家技能大师培养”四大工程,打造了一支“立人为本、立教唯德、立学唯精”的精英教师队伍。
3、改革有度,薪酬待遇留人不空谈
2023年9月,学校开始实施基于教育教学实绩的教师薪酬评价制度——“努力看得见”的薪酬评价体系以及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教职工精准激励方案,为老师提供了可期待、可努力、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利用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精准激励,将教师日常行为量化管理,并出台“校九条”关怀教师成长,提升教师归属感与幸福感。
未来,学校将以省级重点职业学校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投资,通过“补短板、强发展”的系列举措,逐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与吸引力,持续生成关键办学能力与核心能力,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真正实现“办学生满意、家长放心、教师留恋、举办者自豪、行业青睐、政府肯定、社会认可的职业教育”办学愿景!